1,怎样移栽野生小黄杨木

重点是土壤。它喜欢微酸性疏松肥沃的土壤,修剪好后,不要施肥,盆底口盖瓦片,撒粗沙子,保证渗水,然后撒5厘米深土,在把黄杨木放入,四围慢慢填土敦实,半阴半阳摆放,浇足定根水即可。
楼上说的挺好的,补充一下,修剪后最好能涂擦愈伤防腐膜保护伤口。

怎样移栽野生小黄杨木

2,野生黄杨怎么栽活

黄杨根浅,没有主根,所以移栽很好活的。但是黄杨移栽必须每个枝头都保留一定数量(最好十片以上)的叶子,这样才容易移栽成活,成活后枝条才会正常发芽。若是准备上盆做盆景用的,那也只能等到枝干下部出芽后再剪去上部树干,这样用一半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截枝到位。移栽的黄杨做好保湿和遮阴二十天不黄叶死亡的基本就能确定已成活,可以逐步转入正常管理了。

野生黄杨怎么栽活

3,野生的老黄杨木怎么进行裸根移栽却保存活率高

大截干,留桩,尽可能留护心土,尽可能减少根系伤害,保留足够根系,尽可能减少运输耗时,根系必要的话可以包草苫或毛毡并喷水,及时栽植。必要时可以根系喷洒生根壮根剂刺激发根。 可能会有人建议你打吊瓶,但是,我对此很反感,就不说了。
在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 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快速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

野生的老黄杨木怎么进行裸根移栽却保存活率高

4,野黄杨怎么栽容易活

黄杨柱都是野生的,人工种的都是苗,十公分直径的都少不了两百年。黄杨只要保湿好,成活还是很高。
松树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上。因针叶灰分含量低,能忍耐贫瘠土壤,但以种在疏松肥沃土壤上的生产力高。湿润地区的松树大多适宜酸性土壤。而有些松树,如白皮松和油松,则能适应含钙量多和ph高的土壤。松树根系有菌根菌共生。主要为外生菌根的菌丝体形成鞘,包围着短的侧根,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因而诱发菌根发育对有些松树造林的成败至关重要。大多数松树不能生长在盐渍土上,因而不能靠近海滨生长。但是有些松树如由日本引种到中国的黑松,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 耐阴性和树种更替 大多数松树尤其是二针松是喜光树种,耐阴性弱。其外形表现是树冠稀疏,自然整枝高;生理上表现为补偿点低;在成林特性上多为先锋树种。当原始林遭到破坏或火灾后,它们很易发展起来而占据裸露空间。如中国南部地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很易由马尾松或云南松代替。但这些松林并不稳定的,当它们形成适当的森林环境后,又为一些比较耐阴的基本成林树种的发生、发育创造条件,以致最后又被它们更替。另一些松树在树种更替中的地位相反。红松阔叶林是中国温带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红松耐阴性较强,为基本成林树种。原始红松林被破坏或火烧以后,作为先锋树种出现的主要是山杨和桦树等阔叶树,而后才出现红松,并由于红松具有耐阴和长寿的特点,最后又恢复它的优势地位。除了红松与山杨、桦树的互相更替外,还有蒙古栎(柞树)与红松互相更替的现象。 抗旱性 松树具有旱生结构:叶狭窄,角质层发达,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小,气孔下陷,厚壁组织充分发育。在生理上,它们和中生的阔叶树种相比,更能忍耐缺水而不受伤害。在生态上,松树是旱生植物。在不同气候区分布的各种松树多半都能生长在多石的、土层浅薄的干旱生境。一般来说,二针松抗旱性比五针松强。过多的土壤水分对松树生长不利。

5,如何移栽野生黄杨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及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xus sinica (Rehd.et Wils.)M.Cheng [B.microphylla Sied.et 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茎枝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黄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6m。树皮灰色,栓皮成有规则的剥裂;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cm。叶对生;叶柄长1-2mm,上面被毛;叶片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通常中部以上较宽,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基部圆或楔形,长1-3cm,宽0.8-2cm,叶面光滑,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穗状花序腋生,单性,雌雄同株,花密集,花序轴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mm,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mm,无毛,雄蕊连花药长达4mm,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mm左右;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萼片6,排成2列,长达3mm,花柱3,子房3室,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柱头粗厚,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蒴果近球形,长6-10mm,宿存花柱长2-3mm,由3心皮组成,沿室背3瓣裂,成熟时黑色,径约1cm。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山谷、溪边、林下,现可栽培作观赏用。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温26-30℃。可在空旷地或荫蔽的环境生长。在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打插繁殖。春、夏季扦插,以春季较好。选择二年生枝条,长 12-15cm,剪去叶片,按行珠距6cm×6cm斜插于苗床中,入土深度为描条的1/2,稍压后浇水,保持湿润。插后40-50d可以定植,按行株距60cm×60cm开穴,选阴雨天种植。 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人粪尿或复合肥,秋后冬初追施1次厩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冬季适当修剪过密枝或弱枝。

6,小叶黄杨的栽培技术

扦插繁殖1、扦插时间于4月中旬和6月下旬随剪条随扦插。 2、扦插方法扦插深度为3~4cm,扦插密度为278株/m2。插前罐足底水,插后浇封闭水.然后在畦面上做成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每隔7天浇1次透水,温度保持在20~30℃,温度过高要用草帘遮荫,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 播种繁殖小叶黄杨喜光,在阳光充足和半阴环境下均能正常生长,选择四周开阔、阳光充足、水肥土壤条件良好的地段种植。除去杂草和砾石,施入腐熟基肥,地耙平,深翻,确保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80%。 种子采集时间是育苗出苗率的关键,采集过早种子成熟度差,出苗率低;采集过晚种子又因自然脱落而白白浪费。只有掌握最佳采种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种源。调查发现各地因气候不同采种时间也应不同,丹东地区最佳采种时间在7月25日至8月5日之间。 种子采集后放在烈日下曝晒会降低含水量,导致出苗率低。采集后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堆放,种果堆放不能超过1厘米。待放到种子开裂后,去除种皮杂质,把种子装入袋中,放在阴凉处备用。 育苗地以砂质土为好,播种前要做80厘米宽、15~20厘米厚土床,长度视种量多少而定。土壤要用0.1%辛硫磷或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 9月上中旬播种。播种前种子要用清水浸泡30小时,水量应以浸过种子为宜。在床面上条状开沟,深度3厘米,播前先把种子按对应苗床分成若干份,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并轻踩1遍土格子,然后覆土1厘米,用木板把床面刮平,再用稻草把苗床覆盖,稻草应对放,厚度30厘米。用喷壶浇1次透水,以后每周往稻草上浇2~3次透水,浇到10月中旬种子生根为止。 4月份为尽快提高地温,应分2次进行撤草。随着苗木的生长,杂草也会伴生,要及时除草。发生病虫害应及时防治。由于小叶黄杨播种时密度较大,苗木在越冬时必须起出进行假植,9月中下旬进苗,并按大小进行分类,每捆50~100株假植,10月中旬进行覆土,以不露叶为宜。第2年春季4月份起出移植。 浇水4~6月,由于小叶黄杨苗木为萌动至开花期,生长量较大,应及时补充水分。6~9月,由于本地区温度高且干旱,要满足苗木对水分的需求,尽量多叶面喷雾,且不积水。10~11月,苗木生长趋缓,应适当控水,并于11月底浇冬水,来年3月中旬浇返青水。 追肥结合浇水,增施磷酸二铵45kg·hm-2,尿素30·hm-2,分次施肥。尿素应在7月后停止,防止苗木徒长,冬季来临时,苗木来不及木质化,容易遭受冻害。 除草全年共除草4~5次,把圃地杂草除净为原则,除草应不伤苗木根部,除草较深,可提高地温,有利于加快小叶黄杨苗木的生长。 修剪小叶黄杨都属于极耐修剪灌木,修剪后枝条易抽生,根据景观需要可多次修剪,维持一定造型。 越冬管理由于有些地区冬天寒冷,昼夜温差大,对于2年生的小叶黄杨要做好越冬前的防护措施,如入冬前用竹竿搭架盖无纺布,将无纺布底部四周压实等。 盆景取材一是采用播种或扦插繁殖,但培育时间长,且很难得到盘根露爪、苍劲古奇的好素材。二是挖取老桩。老桩挖取以夏季为好,春秋次之,冬季最差。采挖后的桩坯可用塑料袋包裹根部保湿。栽种时要去除下行的主根,剪去大部叶片,以防失水,确保成活。可先露地养坯,亦可直接上盆,但须培养两年以上,方可造型制作。 用盆选择可选用宜兴紫砂盆或浅色釉陶盆。盆的形状、大小可根据桩体大小、造型形式而定。原则上悬崖式宜用方形或圆形的千筒盆,斜干式、曲干式、丛林式等,宜用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的盆。 盆栽用土小叶黄杨喜肥沃的沙质壤土,盆栽用土以肥沃疏松、通气透水性好的沙壤土为佳,亦可用炉渣40%、腐质土或菜园土40%、河沙20%混合配制。 上盆时间以春夏之间最好。栽种时应剪去过长、过密的根,可结合造型的需要,对根部进行修正,使根系在盆中自然舒展。栽植的深度不宜过深,覆土透水后,将其置于半阴处,保持盆土湿润,勤向叶面喷水,30天左右待植株生长后,即可转入正常养护。 造型制作应依据植株的基本树相,顺其自然之势,进行艺术造型。造型手法可剪、可扎,但攀扎以夏、秋最好,此时枝条较柔韧,易弯曲;修剪宜春季进行。小叶黄杨萌发力虽强,但“无叶则不发”,因此无论是造型还是日常修剪,对不到位的枝干可采用“逐段留叶,短截逼芽”的方法,使其逐步下行发芽到位,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文章TAG:野生  黄杨  怎么  栽培  野生黄杨怎么栽培  
下一篇